近日,一位滿頭銀發(fā)的老人走進長春市二道區(qū)人民法院蓮花山法庭,一場關乎親情與贍養(yǎng)的調解故事就此展開。
據悉,四十多年前,老人的丈夫因病離世,留下她與四個年幼的兒子。她獨自扛起家庭重擔,將孩子們一一撫養(yǎng)成人并助其成家立業(yè)。期間老人曾與一位喪偶老人重組家庭,不料對方早逝,她再度失去依靠。后來,應二兒子請求,老人幫忙照顧孫子,這一照顧便是十六年。
近年來,家庭矛盾逐漸激化,贍養(yǎng)問題也日益突出。老人無奈之下選擇租房獨居,而約定好的贍養(yǎng)費卻遲遲沒有著落,這才到法庭尋求幫助。老人的三兒子此前已因車禍去世,此次她起訴的是大兒子、二兒子和四兒子。
了解情況后,調解員采取了“逐個溝通、逐步化解”的策略?紤]到大兒子通情達理且善于溝通,便將其作為調解的突破口。經過耐心交流,大兒子明確表示愿意承擔贍養(yǎng)義務,承諾會按照法院確定的金額和時間按時支付,并愿意配合法庭做好弟弟們的思想工作。
緊接著,調解員聯系了老人的二兒子。調解員首先肯定了他多年來與母親相處中母親的付出,隨后從親情、法律責任以及為子女樹立榜樣的角度進行耐心疏導,最終成功解開了他的心結。二兒子表示愿意支付贍養(yǎng)費,同時希望能得到兄弟們的理解與體諒。
最后聯系的四兒子對于贍養(yǎng)母親一事沒有絲毫猶豫,明確表示會聽從法庭的安排,認為贍養(yǎng)母親是理所應當,無需計較。
在調解時機成熟后,調解員將母子四人同時請到調解室。然而老人一見到二兒子便情緒激動,現場氣氛瞬間變得緊張。二兒子也情緒失控,就母親照顧孩子期間的生活開銷等問題進行了反駁,雙方爭執(zhí)不下。
面對這一僵局,調解員立即暫停面對面調解,轉而采取“背對背”溝通的方式。經過細致入微的溝通,二兒子最終徹底認識到自身的責任,堅定了履行贍養(yǎng)義務的決心。
結合三個兒子的實際經濟情況,在征求老人意見后,贍養(yǎng)費標準進行了調整。三個兒子均對此表示同意,并當場簽署了調解協議。一度緊張的家庭關系就此得到緩和,老人的臉上也終于再次露出了笑容。(完)

